陈志平
余立丰(1503—1564年),字仲宇,今莆田市仙游县大济镇奎山人。明弘治十六年降生于一个贫苦农家,从小父亲早逝,家道寒贫,凭借母亲纺织手艺,含辛茹苦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从小聪颖好学、博览强记的余立丰8岁时,甘受严寒酷暑翻山越岭至离家八里的深山碧云书院求学。碧云书院坐落在碧云寺内,碧云寺流传着许多扑朔迷离的神仙故事和民间传说,有女诗仙霍步韫与黄继祖相会的韵事;有留存着户部尚书郑纪的歌赋诗词的墨香;有名臣傅少师(傅楫)曾在这里讲学的足迹。因为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所以至清代鼎盛时,把书院改称为“文阁”。余立丰每天挎着书包,翻山越岭于家与书院之间,风雨无阻,寒暑无误,周边的旖旎风光都难以迟滞他求学的心。他废寝忘食地博览经史,饱读诗书。
正德十六年(1521年),年方十八岁的余立丰中了举人,第二年登进士第,被任命为广东推官,从此,步入宦海生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调任琼山(今海南省)知县。嘉靖年间,朝廷正处于派系倾轧,外族侵掠的年代。当时,倭寇时常劫掠我国东南沿海,尤其海南岛是重灾区。农业、渔业严重受挫,地荒废,渔泛淡,民不聊生。余立丰危难受命,重任在肩,经常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制订一系列民生举措;积极推进地域文化,繁荣教育事业;组织民众武装,清剿倭寇,平息外乱,保岛卫国;开辟三亚新港,发展商贸,振兴地方经济;大力兴修水利,减少税赋,关注民生;提倡官员亲民廉正,严惩贪污腐败等“治琼十策”,使琼岛荒凉天地面貌大变,呈现太平盛世局面。余立丰深受百姓爱戴、赞颂和同僚的褒扬,被誉为“海南仙吏”、“卫国忠贤”、“廉洁忠贤”。当地民谣载:“海南海南,深山蛇为洞,田园多苦旱;官来谋私财,大小存心贪;内部不团结,夷寇常侵犯;十室九家空,百姓蒙苦难;忽有好官来,灭寇保平安;清官爱百姓,万民高声赞”。这是海南民众对余立丰事迹的真实评述。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余立丰因公务繁重,积劳成疾,不幸病卒,享年61岁。当地百姓无不痛心,为失去一位清官深感悲恸,同僚亦纷纷发悼致哀。清官海瑞(海南岛琼山人)亲往故里吊悼,并特制联板撰挽联:“执政迸诸氛,邦夷实靖民多福;完真还造化,勋勤吾琼神杞乡”。亲自护丧由海路送返梓,沿途遇雨,联板覆盖寿枢之上。至福州时,天气放晴,联板受到沿途官民吊悼。
在他的故里池面山,乡民为他建立一座纪念堂,称“有序堂”,并在附近植水松(俗称水银)19株,象征任琼七品官和他治琼十二年。该纪念堂于1967年被确认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村民筹资重修,蔡园将军、省文联原主席许怀中、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为纪念堂题“廉正”、“立功、立德、立业”和“余立丰纪念堂”词匾。海瑞撰写的木刻联板原挂在余氏祠堂内,今收藏在县博物馆内。
【责任编辑:林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