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勋原名乃楷,学鞠仁(考读船政学堂时,因要以身许国而改名建勋)。生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九月,祖籍永泰白云乡太史第,前辈迁居福州城内。出身于白云世业香草名家,上溯其五代亲房之中有进士2名,举人、贡生7名,出任府、县正堂者5名。
建勋幼自塾学,受到忠君效国、孝信廉诚之熏陶,养成抑强扶弱、智勇侠义之品德。在同学小辈中威信很高。旧《县志》载:“少勇健,以侠义称,言既出,人莫敢违。”在父亲严厉督教下,除塾师授以儒学外,辅以黄氏族史宗功之教育。如:拜读林则徐为其祖先撰的墓志铭,宋末文天祥撰的《虎丘黄氏世宦谱序》、《正气歌》等实例启迪。少年时代的建勋就立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
同治五年(1868年)6月,建勋15岁,考入福建(马尾)船政局学堂,就读驾驶班专业,主学英文、机械、物理、力学等西方科技知识,由聘任的外国教习授课;又学汉文《圣沦广州》、《孝经》、要写策论等由本国官员教学。在课堂教育每告一段落时,有外国教习领航海上实习,由近海至远海(新加坡、槟榔屿),凡水火之分度、礁沙之险夷、风信之证验等如临实境,熟极巧生。
该学堂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沈葆祯认为:“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度中国之性情不可也。”并亲撰长联悬于校门:“且漫道见既未见,闻既未闻,即此是格致头关,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教育学生们要认真慎密地探察物体,从而获得知识的精髓,要俈实践去发现事物的真相。
建勋经过五年的勤学苦练,于1873年成为第一届毕业生,经考试品学双优。该班学生的淘汰率甚高,招生入学近百名,到毕业及格仅33名。
光绪三年(1877),建勋由清政府第一批高材生,以公费到当时世界上,海军力量最强盛的英国留学。同期前往的有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严复、萨镇冰、方伯谦、林永升、林 启、蒋超英、何心川、江祉共12人。他们怀着强烈的祖国使命感,远离灾难深重的故乡。三月间抵达英国首都伦敦。他们分别登上英舰实习航海、炮台、军火等技术,应试台,进入闻名当世的海军高等学府——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深造,攻读天文、海图学、水师战法等课程;又学电气、枪炮、水雷等、进一步掌握海上战争的要领。在吾舰实习时,辛苦钻研,均能与泰西将士日夕讲求,增长知识;在学院攻读时,十分勤勉,尤其数学、物理的成绩,使在一起留学的外国士官非常钦佩。三年期满学成归国。
建勋等归国后,为了组建我国北洋海军舰队,培养一批青年骨干,先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讲授西方先进科技与海军战术知识。时值甲申(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惨败,船政学生参战25名,捐躯18名。建勋等对帝国主义侵略者以报仇雪耻之心,寄愤与海军建设。
光绪14年(1888),北洋海军(水师)舰队正式建立。第一批从英国留学归来的海军生,很快被提升为将领,其中以福州人为最:如刘步蟾为右翼总兵,“镇远”舰管带;建勋为左翼右营参将,“超勇”舰管带;林永升为“经远”;叶祖珪为“靖远”;林景页启为“济远”;方伯谦为“威远;;萨镇冰为“康济”兵舰的管带。刘、林二人封为总吾(正二品),其余六人封为参将(正三品),朝廷命李鸿章为海军大臣,令丁汝昌为水师提督,统领舰队,在山东威海的刘公岛上建立中国海军基地,积极训练,时刻准备抵御外患入侵。建勋为官清廉,身先士卒,深受将士爱戴。
光绪二十年岁茨甲午(1894),日本帝国主义并吞朝鲜之后,以警备、常备两舰队组成联合舰队,任命伊东亨佑为司令长官,在朝鲜忠清道西岸地方建立舰队根据地。接着,多次向我方挑衅,侦我军情,制造战端。7月25日佛晓,日方的“吉野”、“浪速”、“秋津洲”号三舰,突然袭击我军舰队,我方无奈慌忙应战,结果我“济远”舰队受伤,“广乙”、“高升”号被炸沉,“操江”号被劫走。共伤亡官兵1300多名,这就是第一阶段的牙山海战。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清政府被迫于8月1日对日宣战。整个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牙山(丰岛)海战;黄海(大东沟)海战;威海卫海战。
建勋是在第二阶段大东沟海战中而尽忠殉国的。9月17日清晨,晴朗风平,海面如镜。当我方舰队自鸭绿江口外的大东沟起锚,编战巡航序列的双纵阵,返回旅顺途中,发现西南面有黑烟一簇,观望之,悬美国旗号。午前,均改悬日本旗号。这时,伊东亨佑命令集结日方12艘兵舰,全速前进,猛冲我方舰队。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汉纳根(德国人)等急拟对策,改变巡航序列,编成接敌阵型(鱼贯阵),决定以“定远”、“镇远”两旗舰在前领队,其余各航随后,对敌决战。约距五千公尺时,改变接敌阵型,编成接战阵型(雁行阵)。这时,双方摆开架势,浴血激战。我“定远”舰(刘步蟾指挥),首先发炮击中敌方主力舰“吉野”号,随后又变换旋转,使敌炮不能取准。中午12时50分,日方进攻的阵型被我方有利阵型既切断。伊东亨佑为扭转不利战局,采取“避强击弱”的办法,紧急命令“秋津洲”、“高千穗”、“浪速”等四大敌舰,快速绕向右翼,集中大力拦截,围攻我“超勇”、“扬威”两舰。建勋率“超勇”、林履中(福州人)率“扬威”两舰官兵200多名奋勇抗击,展开激烈的炮战,迫使敌舰“秋津洲”无招架之力,永田大尉等50多名官兵中弹而亡。但“超勇”只是木质包铁的兵舰,且航速不快,防御力较差,此刻,炮火蔽天,硝烟漫海。
建勋身先士卒,竭力还击,终敌不过四大敌舰之围攻,不幸舰体中弹起火,右舷倾斜,英雄坠水。有水手抛长绳应援,被拒绝搭救,壮烈沉海,实现了在改名时以身许国的誓言。时当公元1894年9月17日13时25分。年仅42岁。“超勇”兵舰沉没海底,副管带翁守瑜(福州人)、枪炮教习黄乃钊(建勋堂弟)等百余名官兵同时殉难。这是第二阶段海战鹿战五小时,我方虽折损五舰,死亡千人,但仍坚持到5日日落,且日方先行撤退后、我方才整队遗归,达成制敌任务。
建勋殉国后,清帝赏加总兵衔(正二品),子孙世袭骑都尉。其堂弟乃钊,赐厚恤。
【责任编辑:林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