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心正则安
        2016-12-15 11:13:5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古代官员在办案过程中,也像今天的公安机关那样会使用测谎术,只是那时还没发明测谎仪,他们用的是心理测谎术。

            《宋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单煦的官员,时任清平军使。当地有两个盗贼在行窃过程中被失主发现,其中一个盗贼便将失主杀死了。两个盗贼被抓获后,单煦对他们进行审问,可是他们都不肯承认是自己杀了人。凶手必是其中一人,他们不肯主动承认,就只好想其他的办法了。单煦命人给他们松绑,将他们分别关入牢房,并送入饭菜让他们吃。结果发现饭菜送到甲身边时,他端起碗就大口吃起来,一会儿就吃完了;而乙则正好相反,饭菜送到乙跟前,他却吃不下去。看到这一切,单煦判断杀人的就是乙。于是,他便单独提审乙,乙果然交代了杀人细节,这起案件得以顺利了结。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北宋时,陈襄任建州浦城县令,有次有人丢了东西,抓到了几个嫌疑人,但无法确定谁是真正的盗贼。陈襄告诉嫌疑人:“庙里有一座钟,能辨认出盗贼,如果是盗贼的手摸了钟,钟就会发出响声。”随后,陈襄就派人把那座钟抬到县府后厅,当着嫌疑人的面举行了隆重的祷告仪式,又命人用帐幕把钟围了起来,然后把嫌疑人一一领到钟前,让他们挨个伸手摸钟。等每个人都摸完了,陈襄便让嫌疑人把手摊开,结果发现大家的手上都有墨,只有一个人手上没有墨。陈襄便立即说:“这个人就是真正的盗贼,将他拿下!”后来经过审问,那个人如实供述了盗窃的经过。原来,陈襄事前偷偷让人在钟面上涂了墨,那个盗贼担心钟会发出响声,所以就没敢去摸,结果露出了马脚。

            俗话说:“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做了亏心事的人,不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更不可能从容面对每一双逼视的眼睛。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有做到心正,才能得到心安。(唐宝民)

        【责任编辑:黄晓茹】

        版权所有 中共丰泽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丰泽区监察委员会 [闽ICP备15011890号-1]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技术支持:泉州网 联系电话:0595-225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