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蛟洋文昌阁:铭记一段红色岁月
        2018-01-19 11:23:2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福建上杭县众多颇具客家风格的建筑之中,蛟洋镇文昌阁是较有代表性的一处。它那巍峨的身姿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宝塔式建筑,主阁外观有六层,而实际内有四层,属具有浓厚中国民间特色的“悬臂梁”结构,体现了中国建筑特有的美。

            据记载,蛟洋文昌阁建于清朝乾隆六年(1741),建成之后,这里成为乡里文人聚会的地方,乡里每年的“文会”等文化方面的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每年初春时节,村里的乡绅文士相约登临于此,乘着春风吟诗作赋,人们也在此祈求“文运亨通”。不过,那时的人们不会想到,让文昌阁流芳百世的并不是它的文化功能,它将作为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而被载入史册。

            时间回到80多年前。1929年春,蒋桂战争(蒋介石势力与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势力的对战)爆发,驻在闽西的国民党军队进入广东攻打桂系,闽西兵力一时处于空虚状态。红军利用这一时机,于5月下旬第二次进入闽西,所向披靡,至6月下旬,初步建立了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为了进一步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解决革命斗争中日益突出的问题,达到巩固和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目的,中共闽西临时特委根据红四军前委的建议,决定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就在蛟洋文昌阁。

            1929年7月10日这天,蛟洋文昌阁格外热闹,来自龙岩、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等县代表60多人陆续抵达。红四军派出了毛泽东、蔡协民、谭震林、江华、曾志等参加指导这次大会。毛泽东带着妻子贺子珍离开红四军,就这样一脚踏进了文昌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此后提出的一个着名论断。在这次大会中,毛泽东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给60多位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大会原定于7月11日开幕,但毛泽东认为会议准备还不够充分,他建议与会代表分赴各地就土地、党务、武装群众、物价、洋货侵入、工农业破产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直到7月20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才正式开幕。

            住在文昌阁的9个日夜,毛泽东为这次大会倾注了大量精力。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亲自参加并指导召开的地方性党代表大会。他利用这次大会对以往的革命实践作了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入探索,而这次大会也因为毛泽东的到来而意义非凡。

            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作了政治报告,阐明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重要性,指出闽西党组织今后的任务是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与赣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建立中心工作区域。他指出了实现巩固和发展闽西红色根据地这一重要任务的3个基本方针——深入地进行土地革命;发展工农武装,彻底消灭民团土匪,有阵地地波浪式地向外发展;发展党,建立政权,肃清反革命。同时,他指出了实现这一战略部署的6个有利条件:有80万已经发动起来的群众;有经过领导武装斗争的有战斗性的共产党——闽西特委和龙岩、永定、上杭、武平、连城、长汀、平和等7个县委及各县相当普遍的区委和支部,有3000多党员;有人民的武装力量——地方红军、游击队、赤卫队;有足够的粮食,可以维持军需民用;有有利的地形,崇山峻岭,地势险阻,宜开展游击战争;地处三省边界,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这些有利条件正好与1928年11月他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到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需具备的5个条件相吻合。在这里,后人可以清楚地看见毛泽东心中那幅“农村包围城市”的蓝图,这是他此前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迈向“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重要一步。

            当毛泽东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回荡在蛟洋文昌阁,与会代表们的眼界随之开阔,闽西革命事业的境界在此获得了一次整体提升。

            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苏维埃政权决议案》等重要决议。特别是这次大会中有关土地问题的决议,为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仔细阅读这次会议制定的土地政策,可以发现它从《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一路走来,不断成熟,闪耀着党的理论品质和为民情怀。

            深谙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近代以来,有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们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二十世纪初,有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倡导“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义。但是,这些都没有彻底解决几千年来农民与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开展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才为农民带来了一线希望。

            一声声惊雷,奏响了土地革命的壮丽诗篇。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结束后,闽西600多乡村进行了土地改革,约80万农民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民挣脱了几千年来束缚手脚的枷锁,真正踏实地站在了自己的土地上。这对于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来说,意义极其深远。

            也就是在这一年秋天,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毛泽东挥毫写下了那首着名的《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上杭是幸运的,一段闪耀着革命激情的历史定格在了毛泽东的诗词中。

            而蛟洋文昌阁,从供人们吟风弄月、祈福膜拜,到融入战火诗情,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转型,在它极富客家特色的优美外观上,多了一重豪情,在内涵上,也就多了一分壮美。(林斯乾)

        【责任编辑:黄晓茹】

        版权所有 中共丰泽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丰泽区监察委员会 [闽ICP备15011890号-1]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技术支持:泉州网 联系电话:0595-225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