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吴兴世——见证民用飞机产业腾飞
        2019-05-26 10:00:20    来源:人民日报

          在中国商飞公司浦东总装基地的草坪上,停放着一架“运十”原型机。掉漆的内饰、老旧的座椅,这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记录着中国民机人航空报国的艰辛历史。

          “从‘运十’、ARJ21到C919,我见证了我国大型民用飞机产业的3次腾飞。”离“运十”不远处竖立着一座银色流线型雕塑,指着基座上“永不放弃”4个大字,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吴兴世(见图。资料照片)动情地说:“这是支撑几代民机人的精神支柱。”

          1972年,吴兴世加入“运十”项目的研制队伍。当时,大伙儿住的是停课学校,没有桌椅只有双层床;工作场所是工厂食堂的长条餐台,最先进的设计工具是许多人合用的几台手摇计算机。

          “在飞机的舵面上有一块调整片。”吴兴世回忆,“这个东西它有一个毛病,就是飞机速度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设计得不好,它会产生一种危险的振动——颤振。当时,我的任务就是要解决颤振。”

          为了让“运十”能跨洲远航,吴兴世他们参照先进的适航标准和规范,采用大量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大胆采用9块调整片,气动助力推动7块舵面,实现110吨重的大飞机靠飞行员“四两瞬时拨千斤”的人工飞行操纵……

          1980年9月26日,“运十”首飞成功。研制“运十”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以公认的十大关键技术为代表的“零”的突破,为后续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2015年11月29日,ARJ21飞机106架机从上海大场机场腾空而起。回想起那一刻,吴兴世难掩激动,“13年,5000个日日夜夜,它的立项、首飞、试飞、取证、交付,太多太多的时刻值得回忆。”

          作为ARJ21飞机首任总设计师,吴兴世和大家一起在高速风洞中彻夜试验。他主持的技术攻关,用数值计算和风洞试验相结合的手段,解决了可靠分析和排除T形尾翼跨声速颤振的难题。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见证这一辉煌时刻,吴兴世满怀期许:“形成与国际先进实践接轨又符合中国实际的大型民机产业,C919走出了重要一步。”

          如今,74岁的吴兴世依然忙碌在研发、制造的一线。让他兴奋的是,围绕C919大型客机研发,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产业创新集群。“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是我们研发大飞机的奋斗目标。”吴兴世说。(记者 沈文敏)

        【责任编辑:龚岑岑】

        版权所有 中共丰泽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丰泽区监察委员会 [闽ICP备15011890号-1]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技术支持:泉州网 联系电话:0595-22500139